“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在京召开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4-03-27 11:00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4年3月23日,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主办的“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在京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想象空间的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博弈白热化,其中既有技术之争、产业之争,也有标准制度之争,更有话语权之争,而归根结底是下一代之争。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夯实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物质技术基础,重塑学习与教育模式,推动下一代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跃升,提升下一代的数字可行能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挑战。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前提,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应加快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伦理规制与治理研究,让人工智能“向善而生”。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指出,应尽快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认知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安全、公益、可控的“纯净”人工智能训练模型;针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队伍;加强校长培训;严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意识形态风险;鼓励开展人工智能的教育实验;关注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前沿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认为,当下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具有颠覆性作用,对教育尤其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挑战大于机遇,应从研发自主可控的认知大模型、加强立法与制定政策框架、关注学生智能素养的培养、加强研究先行尤其是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谨慎、理性、有步骤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应将考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适用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重点,考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平等性,以重点高校作为试点先行,谨慎开展大面积推广。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向善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科技伦理框架研究报告》。据了解,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完成,是当前国内从社会伦理和社会治理视角,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开展全面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报告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主要应用场景、技术运行逻辑、内在风险机理,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科技伦理挑战,并对包容创新发展、引导科技向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雪丹) |